借助AI备课和教学,落实目标才能不走偏
如果“想象”都无迹可寻的,都是随机发生的话,此课的学习也就没有方向。解读目标后应认识到“会不会想象,有没有方法”是一种能力,更是学习的结果。《燕子》一课的学习,获得想象方法就是关键,这是备课、设计、执教的前提。
接下来重点考虑的是:如何使用AI,让学生获得展开想象的方法。
合理使用工具,完成设计加工
1.借助AI让教学的起始环节与众不同。
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和抵达目标的需要,教学第一环节可以直接瞄准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,作为开篇切入。这一段表述为:
01
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,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——嫩蓝的春天,几支木杆,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,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,那便是燕子。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!
其中最后一句直接写明“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”,可以让学生批注出此段文字都写了什么,即“这幅图画都‘画’了些什么?”学生精读文字能够发现,文中写了燕子、嫩蓝的春天、几根电线杆、几痕细线。教师将这段话直接输入AI,点击完成“有趣的一幅画”的图像生成。
延续使用工具,完成拓展迁移
有了有学习成果的同时,学生还获得了关于如何“想象”的具体方法。这一方法可以迁移运用。
此课学完之后,本单元还将学习《荷花》,还需运用本课所学,实现相对更高通路的迁移。
迁移得越顺利,学生阅读时产生的想象越丰富,才能越发感受想象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。
至此,AI在这一课的学习中,以工具的身份介入,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,助力目标抵达,不至于成为教学的累赘。
结合上文案例,一线教师可以归纳借助AI这一工具进行备课、设计,教师应有以下三个注意要点:
注意点1:用其之利。AI作为工具,胜过人类大脑的地方,我们要充分借助。例如快速成图,全面囊括等。这将省去教师繁琐的备课流程。
注意点2:避其之短。AI作为工具,并非万能,更不是让人慵懒的借口。语文学习的本色要坚守,不能让工具成为主导,被工具控制。多用大脑阅读,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加工,之后才借助AI发出指令,补其弊端。
注意点3:联合共进。使用AI工具,不要忽略了对文本细读;遵循传统教学,不要认为排斥科技产品,先进工具,不要放弃对新技能的尝试与运用。让文本阅读、词句品析、工具运用等,形成三位一体,一气呵成。让新时代的语文学习更具有时代特征,更符合义教课标“时代性”的全新要求。
总之,借助AI这一工具进行备课、设计,是这一时代的新生事物,教师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务必在三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:
第一,到底用多少?AI不是全部依赖,而是局部使用,要用在关键处。
第二,到底用在哪里?应该认定的是,来在和抵达目标相关的学习活动中,就是用在了关键处。只有让目标抵达更顺畅,更精准,工具才算发挥了作用。
第三,到底用什么?用AI这一人工智能超越一个人思考的优势。比如,用其快速反应,用其海量信息检索,用其加工统筹能力,用其不断优化、自我学习功能等。